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她以一种宗教领袖式的欢迎入场。

这是她美国之行第一场与大学生座谈的活动,报名系统在开放34分钟后即额满,创下哥伦比亚大学举办讲座以来最快记录。

哥大校长庄严开场,并献上一朵亮黄色的鲜花。她轻巧地收下,露出的腼腆微笑。

“我喜欢跟年轻人见面,看见这些年轻的脸庞,是我们最珍贵的资产与未来”她用这段话作为开场相当切题,台下近千位的年轻大学生也是今天的主角,“如果你们变成时代的麻烦、我们的重担,那是我们的问题,我们这一代有责任为你们打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。”

 她说父亲与甘地是自己最重要的精神导师。“你们必须读甘地的著作,当你反复品味他的思想,你会越了解自己,并且明白’非暴力革命’的真谛。”

谈起自己的人生哲学,“你必须建立一个待人处世的原则,并且懂得为自己负责任”,她说一个有原则的人不会怨天尤人,知道如何在困境中自处,并且一步步排除困难。

 她的开场不长,因为主要时间是留给学生提问。学生们相当踊跃,从麦克风处一路排到礼堂的入口。这些拿着iphone的年轻人边等待边兴奋地拍照,有些人已迫不及待在社群网站上分享。

第一个提问的学生只有16岁,是一位穿着相当得体的男孩。他先介绍自己是到哥大的访问高中生(美国高中让表现优异的学生,先到大学修课),然后提出一连串自己对缅甸的了解,我对他缜密的逻辑相当惊艳。“我的问题是,身为一个在民主国家成长的青年人,我们应该如何帮助缅甸?捐钱吗?向我的朋友倡导吗?参加非政府组织吗?”

“我希望你去缅甸看一看。”她回答。“如同你现在先到大学见识,我也希望你到缅甸与当地的年轻朋友交流。缅甸有许多优秀的人才,但是他们的英语不够好,缺乏与世界接轨的机会,我希望有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与他们接触。”

第二个学生穿着着缅甸的传统服饰,他正在哥大学习政治,他说自己的梦想是为自己的国家带来改变,他想学西方的哲学、民主、司法…。讲到激动处几乎哽咽。“我的问题是…我的问题是…我可以当你的实习生吗?”全场大笑。

“当然可以。”她笑着。“但你要知道是没有薪水的喔。”

“我来自缅甸旁最大的国家——中国。你怎么看待缅中两国的关系呢?”接下来这位提问的中国学生,让现场猛抄笔记的记者群们抬起头。

她的回答非常直白。她说民主化后的缅甸,与中国政府关系依旧良好,但两国人民的关系却逐渐恶化。“很多缅甸人民不喜欢中国”,她解释,“许多中国商人只顾到当地投资,却没有关心缅甸的环境与当地的民情、社会发展”。

这几年越来越多中国人涌入缅甸北部,使当地房价物价不断攀高,压缩当地人的生活空间。她期望两国人民的关系不只是商人与顾客的利益接触,应该透过更多民间交流相互了解。

有学生问她,如何跟自己不同理念的人共处?

“学着不要去恨”她说。“因为恨与害怕是相连的,你因为害怕别人伤害你,所以仇恨,而仇恨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东西,它可能反过来摧毁你自己。”

另一个在哥大主修国际关系的中国男孩,用相当流利地英语问,“在你们的革命过程中,有许多年轻人因此失去性命,他们都是满怀热情的一群人,却因此牺牲了。你认为什么年纪是最适合投入运动的年纪?”

“只要你有热情,任何年纪都可以。”她回答,“因为只有当你相信自己,才能完成你想做的事情。”她请她三个助理起立,一一向大家介绍。一位三十几岁的男士,从18岁就跟着他了;另一位看起来不到四十的男士,也跟着她近二十年,还曾被以政治犯起诉,在监狱里过了七年。

至于她理想中的缅甸是什么样子?她说那应该是个没有恐惧的社会,一个能够包容不同意见、容忍不同声音、乐见多元族群的希望之邦。“但我们已经在改革的路上”她说,过去缅甸仅有国营报章,今日已出现许多新杂志和新闻刊物。

一个小时的座谈难以回答所有学生的提问,她在最后留下email,希望大家写信给他。并用以下一段话作结:

“我很高兴看到你们有这么多问题,我觉得提出问题是很重要的能力,这表示你能灵活思考,这种活力才能让社会进步,我希望你们永远不要失去质疑的能力!”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唐家婕

唐家婕

22篇文章 9年前更新

台湾台中人,财新《新世纪》特派华盛顿记者。生长于民主运动兴盛、台湾经济起飞的80年代。在台湾大学社会、会计学系学习之后,渴望更多贴近世界的机会。新闻是我的起点,我相信冲突才能带给人生无限可能。 火线评论:http://www.caing.com/tangjiajie/ 电子信箱:jiajietang@caixin.com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