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330日的反服贸大游行,虽然要求“和平、非暴力”,但现场仍发生了媒体采访遭到干扰的事件。

中天电视现场连线转播时,抗议群众在女记者身后群起鼓噪,有人举着“快转台”的标语,有人则大喊着“中天假新闻”。多次遭到干扰以后,记者不得不放弃转播。

这不是第一场媒体与抗议群众的插曲。一周前,网络流传了TVBS摄影师翻倒垃圾桶制造暴动假像”的谣言与照片,虽然最后证实是工作人员不小心踢倒垃圾桶正要扶正,但抗议民众在TVBSSNG车上贴满纸条,写着“媒体自重”、“滚出台湾”,甚至“你妈知道你在这里作假新闻吗?”等激烈的攻击字眼。

新闻媒体曾在台湾政治转型的过程中,扮演重要第四权的监督角色。为什么时隔二十年后的社会运动,记者反而不被信任?新闻媒体被讨厌后,又会对运动本身带来什么样的形变?

 

先从台湾民众对记者的厌恶感谈起。“新闻庸俗化”一词在十年来被用来严厉批评台湾的媒体变化,这类现象从新闻选题(大篇幅聚焦在地方小事、花边趣闻、流言八卦)、记者素质(对文字的驾驭能力、对议题的探讨深度)、到主播的选择(年轻美女主播取代资深主播编辑)、政论节目综艺化反应出来。

这种变化是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。许多人把2003年当作重要的转捩——壹传媒率领的苹果日报登入台湾,带来狗仔、八卦文化,吸引大量读者,迅速改变了台湾整个媒体市场的版图。台湾两千三百万人口,本来就是小型市场,媒体为了迎合读者,自然需要相应做出调整。当深度的商业或国际报导仅能获得小众认同,媒体企业主也不得不做出选择。

台湾人为什么只关注地方小事?简要的花边新闻本来就比较容易吸引大众目光;其次,台湾在国际上的角色无形中限缩了人民的视野。举例而言,学运明星的穿著打扮,远比俄罗斯入侵克里米亚的新闻更加亲近;台湾投手登上美国大联盟,也比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场还吸引眼球;IMF年会、G20峰会、联合国大会?台湾根本不是成员。

阅听大众习惯于聚焦与自身相关的事务,媒体为生存迎合市场,恶性循环导致各类新闻乱象。

当然,传播学界及媒体本身都有检讨声浪。2012年的“反旺中运动”是许多对台湾媒体改革与未来走向的重要思考汇集点。http://magazine.caixin.com/2012-08-10/100422332.html

“反旺中运动”本身虽然含有对旺旺集团董事长蔡衍明个人背景的疑虑,但也激发出台湾社会对媒体生态及读者视野的反省。

许多积极的媒体转型在此后陆续展开。搭配上行动阅读、数字汇流的科技变化,独立新闻网站陆续出现。

这些新型媒体的共同特色,是以网络为基础,强调为阅听大众筛选出有质量的报导与评论、对实时议题的掌控、并多元运用社交媒体传播、以及加强与大众互动,《独立评论》网、《关键评论网》、gOv临时政府都包含了这几项特色。

伴随着此次的“反服贸”运动,新媒体的重要角色跃上台面。

不得不提的是 g0v.tw 台湾零时政府。这本来是一个推动信息透明化的社群,2012年由一群资讯科系为主大学生自主发起,他们最早是为了帮助社会大众了解中央政府总预算,因此透过自身专业将公文及数字可视化、变得浅显易懂。

“信息的透明化能帮助公民更确实了解政府运作、更快速了解议题,不被媒体垄断,也才可有效监督政府,化为参与行动最终深化民主体质。”这是零时政府的初衷。

在此次的服贸运动,g0v从影音直播、文字直播、运动要求、各方报导、人力物资需求、多国语言翻译成为一个快速、简要、有令大众信服的信息汇集平台。

“自己的新闻自己报”。一台IPAD、一支智慧型手机、笔记型电脑这群年轻人对科技的掌控及时局的想法,正在为新媒体时代激荡出更多想像。■

一双拖鞋夹着一台iPad,播报学生占领立法院现场  (图:Diung Libiu/Chang Liyou)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唐家婕

唐家婕

22篇文章 9年前更新

台湾台中人,财新《新世纪》特派华盛顿记者。生长于民主运动兴盛、台湾经济起飞的80年代。在台湾大学社会、会计学系学习之后,渴望更多贴近世界的机会。新闻是我的起点,我相信冲突才能带给人生无限可能。 火线评论:http://www.caing.com/tangjiajie/ 电子信箱:jiajietang@caixin.com

文章